印象.經典-莫內特展
克勞德.莫內(1840-1926)為法國印象派畫家。印象派善於以層疊的細碎筆觸、明亮的原色,捕捉戶外光線閃爍的瞬間色彩印象。明亮愉悅的畫風、以日常生活風景人物為主題的特色,令印象派作品廣受大眾喜愛而歷久不衰。
本展主要展出55件來自巴黎瑪摩丹—莫內美術館的藏品,透過5大單元:朋友與肖像畫、諷刺漫畫、光影詩篇、莫內花園與永恆莫內,呈現莫內的藝術發展歷程。此外,本展特別結合臺北植物園,營造莫內花園之氛圍,提供藝術與實境融合的新體驗!
時間:2013/11/14 - 2014/02/16
地點:國立歷史博物館 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49號
單位:國立歷史博物館、聯合報系、巴黎瑪摩丹-莫內美術館
畫家介紹:
克勞德·莫內(Claude Monet,1840年-1926年)
莫內擅長光與影的實驗與表現技法。他最重要的風格是改變了陰影和輪廓線的畫法,在莫內的畫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確的陰影,也看不到突顯或平塗式的輪廓線。除此之外,莫內對於色彩的運用相當細膩,他用許多相同主題的畫作來實驗色彩與光完美的表達。莫內曾長期探索光色與空氣的表現效果,常常在不同的時間和光線下,對同一對象作多幅的描繪,從自然的光色變幻中抒發瞬間的感覺。
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莫內開始了系列繪畫創作,即在不同的光線和角度連續畫同一個物體。他的第一個系列作品《魯昂主教座堂》就是在不同的角度和一天中不同的時間來畫。他的作品還有稻草堆系列、白楊系列、倫敦議會、塞納河的早晨、睡蓮系列。
莫內喜歡繪製受控狀態下的自然:他在吉維尼的院子和裡面的睡蓮,還有橋。
1923年,莫內接受了兩次白內障手術,以減小他的畫作受到白內障癥狀的影響:因為白內障影響了他的視力,畫作整體偏紅。也可能是這樣:他在手術後可以看到某些正常人看不見的紫外線,這會影響到他觀察到的顏色。在手術後,他甚至重新繪製了他的作品,其中的睡蓮更藍了。
他的風景畫完全以主題的視覺經驗感知為首要的考慮,忽視傳統的概念﹝構圖、題材、潤飾等﹞。
莫內曾說:「試著忘卻你眼前的一切,不論它是一株樹,或是一片田野;只要想像這兒是一個小方塊的藍,這兒是長方形的粉紅,這兒是長條紋的黃色,並照你認為的去畫便是…。」他在 1870 年代的作品便是以這種不加琢磨的手法來呈現視覺經驗中片段的紊亂素材:雜陳的彩色筆觸同時襲向眼睛,因視覺的混合作用而成為炫目的幻影。
莫內晚期的作品側重於同一主題在不同光線和空氣下變幻無窮的外觀。因而油彩記錄下來的,不是所見物體的本身,而是觀看的過程。
<畫作欣賞>
1873 印象.日出油畫48x63釐米
艾普特河岸的白楊樹
(乾草堆系列)
1892 盧昂主教堂系列
(睡蓮系列)
1899 睡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