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成 為 賽 伯 格」  

2011數位藝術方舟策展案「成 為 賽 伯 格」

活動地點:數位藝術方舟(為於國美館B1兒童繪本區旁)

活動日期:2011-10-22  ~ 2012-02-05 

策展人/謝慧青
                                                                   
  在科學技術進步的同時,高科技為人類社會帶來了生活型態與社會結構上的改變;而原本人類的身體,也隨著對科技產品的依賴以及醫療技術進步,改變了原本身體的自然狀況,逐漸與機械或資訊結合,轉變為cyborg。
  Cyborg一詞,是cybernetic organism兩字的前三個字母所拼接在一起的詞。cyborg原始的設計構想是一種「自我調節的人機系統」(self-regulating man-machine system),希望透過輔助機械,來增強人類在惡劣環境下(如外太空)的生存能力,最早是於1960年由兩位美國科學家所提出。之後,cyborg技術持續被研發作為修復身體功能或調節現有功能,或加強身體使之更強壯、更好、更快的系統。
  唐娜‧哈洛薇(Donna Haraway)在1985年所發表的的〈Cyborg宣言〉(A Cyborg Manifesto)一文中,她宣稱:「cyborg是一個控制機體(cybernetic organism),一個機器與有機體的混合物(a hybrid of machine and organism)」,哈洛薇預見了在科學上人機合體的技術,也就是cyborg的出現,打破三種疆界:人類與動物,人類-動物(有機體)與機器,物質與非物質之間的界線。哈洛薇認為我們都是cyborg,她自己也寧可成為cyborg。在宣言的最後,她說:「我寧願作一個cyborg而不作女神。」
  而在現今科學快速的發展下,cyborg不僅是個比喻與想像,也是越來越普遍出現在我們生活四周的事實。在〈Cyborg宣言〉宣言完成後的二十多年後,將人類或動物身體與機器結合的各種科幻的cyborg想像,不僅出現在許多科幻小說或電影中,是人類對未來的想像;同時,更是一個已經廣泛存在的現實,在醫療技術上使用,身體器官成為可以替代的零件;除了機械可以取代人身體的器官,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可以在動物(如:牛)的身上複製人類的器官(如:肝),再行移植回原主人的身上替代病變的器官。而複製生命的技術在今日已經有越來越多國家的科學家已經擁有這項技術。
  Cyborg跨越疆界,是在人類與動物,人類-動物(有機體)與機器,物質與非物質疆界消弭之後所出現的新的主體。身體是文化的創造產物,cyborg身體為當代社會中科技文化介入身體後的象徵。Cyborg身體具有混雜與變動身份的象徵意義,是跨越疆界的融合,是具有流動性的存在。在此科技時代中,人們已經漸漸越來越依賴機械,機械已經與身體漸漸融合,每個人都正在轉變為cyborg。
   「成為賽伯格-Becoming Cyborg」,邀請國內外共六位藝術家,包括: 山口典子(Noriko Yamaguchi)、施懿珊、黃世傑、黃贊倫、陳文祺、葉廷皓,作品以新媒體藝術為主,呈現方式包括:感應機械裝置、錄像藝術、數位輸出、網路藝術等等,也希望透過藝術家的作品,反映這個正在轉變中的時代現象。
(資訊來自:數位藝術方舟)
arrow
arrow

    施岳東專業美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